十几年前,P在航空公司上班,在飞机上拿到了一本搭客 看完了之后丢下了李碧华散文集。书名忘却 了,只记得借来看那晚,在昏黄的灯光下,打开其中一页,第一次看到了石挥这个名字。李碧华谈她看石挥自导自演的《我这一辈子》,定他为心目中中国最好的男演员。记得了石挥这个名字之后,就想要看《我这一辈子》,但在十几年前的中国,要寻找一部老影戏 是困难的。
1995年的秋天,在大光亮 影戏 院大放映厅的二楼,目睹了张爱玲编剧的《太太万岁》,除了上官云珠的妩媚之外,石挥的老年扮相也令人印象深入。这是跟石挥第一次在大银幕相遇。一年之后,买到了《世界影戏 鉴赏辞典》,里面有《我这一辈子》的文字介绍,每次看到,都想着何时能一睹此片的风貌。
待到了1999年左右,在一家音像店里,终于找到了《我这一辈子》的录像带。固然 它是正版的,也没有翻版愿意来做这么一卷带子,价钱很高,记得同样的价钱可以在其时 买N张VCD。回家看了,画面质量很差,录像带的质量也不怎样,但那是第一次看到石挥的杰作。一年之后,通过正版VCD,看到了他主演的《哀乐中年》,再度折服于他高深 的演技和与同时期男明星截然差别 的演法,他的演出 似乎更自然、更能跨越时期,放到现在来看也显不出有旧时期陈迹 。
2007年上海国际影戏 节,在周璇纪念影展上看到了《夜店》,石挥和张伐大斗演技之作,这是与石挥在大银幕上的第二次相遇。虽然胶片质量比拟 糟糕,但依然感觉超值。
2009年,“过电瘾”放映运动由数个上海热情 影迷提倡 ,这个运动采取 了影迷自己选片、包场、自信盈亏的方法与影戏 院互助 ,隔三差五地在影戏 院里组织寓目 一些公映过的老影戏 胶片。这其实是中国目前情形下小型艺术影戏 院的某种自发和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做法,很幸运地,在这个运动上等来了《我这一辈子》的胶片。
2009年8月15日,日本无条件投降纪念日,《我这一辈子》在新光影艺苑放映胶片,一百多位理解爱护 的观众在大银幕上目睹了石挥杰作的真迹。这个拷贝保留 得还不错,声音也没有很大的缺失。
隔了60年再看这部影戏 ,你会发明它没有任何过期 的元素,演员的演出 自然生动、叙事伎俩自然流利,所涉及的主题今天来看也照旧 主题,这大概是最大的历史荒诞 (老舍的原著之功)。石挥导演技能寻求简练 ,好比 巡警妻子病死一场,三个拉开门帘的镜头在两个机位之间切换,已经交代明白了两个时光和差别 情节。这次重看,最动容的照旧 海福的妻子被日本人抓走当慰安妇一场,这场戏的戏剧性之强、震动力度之大(绝无任何硬销的官能刺激),足以让2009年出品的一部同样题材的影戏 汗颜。
走出戏院,想到这已是第三次大银幕上与石挥相遇了,这个夜晚,实在心满意足。
回忆起1957年11月的一个夜晚,在被打成右派之后,石挥投江自尽,17个月后尸体才被发明,但已面目全非。就像《我这一辈子》的那个光亮 的结尾一样。
李碧华的那篇文章最后写,《我这一辈子》的老巡警最后成为乞丐,在寒夜自叹一声“我这一辈子哦”,就死在了雪地里。李说这是最精彩最真实的人生结局,因此人到了那个份上,想要叙述的愿望已经消散了,大部门 人在死前回首 自己的一生时,也没什么话值得说了,最终也就汇成一句:我这一辈子哦。
因为,欲辩已忘言。